- 网站导航
-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简介
201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9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防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84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927篇,出版著作71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22件。2017年,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作为河南省首批自主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于2017年成功入选首批河南省双创基地,中原工学院众创空间备案为河南省众创空间。2018年,学校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辐射点。2019、2020年连续两年入校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
1.科研项目
学校实施高层次项目培育计划,完善高层次项目校内预研机制,强化培育措施,落实扶持政策,规范项目管理。201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9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防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84项。
2.科研成果
学校实施高水平成果培育计划,重点围绕“纺织设备关键技术”“超硬材料工具设备关键技术”“节能环保关键技术”“机电设备关键技术”“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临空经济研究”“知识产权研究”方向,开展重点攻关和高水平成果培育,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升。2011年以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927篇,出版著作71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22件。
2011年,我校与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联合申报的“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关键设备与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我校张一风教授的“废弃羊毛纤维的高品质应用研究”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我校与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联合申报的“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朱方龙博士主持完成的“阻燃、隔热调温、舒适性多功能织物复合关键技术与应用”科研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我校俞海洛教授的“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成果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我校刘洲峰教授的“基于图像理解的织物缺陷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我校周纪昌教授的“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加快发展高端产业战略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我校周光辉教授主持的“纯电动客车大温差高效能热泵型空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校首次获得该等级奖项,并取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资格;2018年,我校王少博博士参与完成的“废旧聚酯纤维高效高值化再生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校近年来在该类奖项上取得又一突破;2019年,我校杨红英教授参与完成的“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我校何建新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已通过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最终评审,并上报国务院批准,等待授奖。
3.科研平台
2013年,我校牵头申报的“金刚石工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2016年5月,我校“新能源汽车一体化空调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和“功能性盐产品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同时获得河南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2017年,我校“河南省功能盐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获得省科技厅考评“优秀”。
2018年以来,我校成功获批8个省级科研平台,使我校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达到52个,市厅级科研平台达到39个,尤其是“河南省网络舆情监测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新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多模式图像处理与智能分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环境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灾害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纺织行业精梳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成功获批及考评优秀,标志着我校在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我校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获批了首批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全省仅三所),并再次获评为“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十强高校”。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 |
金刚石高效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省部级 |
河南省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河南省静电测试中心 |
|
河南省智能化专用虚拟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河南省高等学校功能性纺织面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
|
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 |
|
高档超硬材料工具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河南省高等学校供热空调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
|
河南省高等学校现代制造装备及仪器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
|
河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
|
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
|
分布式能源接入与微电网系统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空调制冷节能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河南省环境友好型智能交通协同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 |
|
河南省现代制造装备与仪器工程实验室 |
|
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河南省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 |
|
河南省热泵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河南省金刚石工具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
|
棉纺精梳技术与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河南省精密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 |
|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空调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功能性盐产品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河南省化工新材料与纳米加工国际联合实验 |
|
河南省先进控制与新能源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 |
|
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二期建设 |
|
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
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 |
|
河南省高校双创基地 |
|
河南省金刚石碳素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能源互联网优化运行与调度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
|
河南省功能盐材料重点实验室 |
|
河南省计算智能研究与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 |
|
河南省省级众创空间 |
|
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基地 |
|
河南省第一批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 |
|
纺织行业精梳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 |
|
纺织行业印染降解催化剂重点实验室 |
|
河南省网络舆情监测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 |
|
河南省新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国际联合实验室 |
|
河南省多模式图像处理与智能分析国际联合实验室 |
|
河南省环境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灾害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 |
4.协同创新
依据国家、河南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精神,我校于2012年初启动了《中原工学院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建设培育了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省校两级协同创新体系。其中“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获得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覆盖了我校纺织服装、能源环境、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超硬材料、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知识产权等优势学科领域,汇聚了学校优质办学资源和创新要素,发挥了我校的工科优势,为服务河南省相关行业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协同创新平台。
我校“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于2016年6月顺利通过河南省评估验收,验收结果为优秀,并获得第二期经费支持1200万元。2017年度我校省校两级协同创协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措施得力,引进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创新人才1人、特聘教授8人。2019年3月31日,我校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度考核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神马帘子布有限公司、郑州四棉有限公司、河南驼人集团、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河南省标准研究院、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河南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江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协同单位的23个团队参加了此次考核。专家组认真听取汇报后进行对标评议给出成绩,对中心及团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纺织服装协同创新中心涵盖的产业链全面,通过深度协同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各科研团队也表示,下一步要加强紧密合作,为河南省纺织行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20多年来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和中俄两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浪潮中,“中原彼得堡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我校倾力构建和打造的航空技术科研平台。作为我校“一体两翼”发展重要构成部分,“中原彼得堡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我校牵头与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建设。中心依托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名誉院长张彦仲院士和俄罗斯院士团队,旨在围绕中俄两国在航空领域重大合作项目的需求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俄方大学航空电子系统与导航、航空仪表与测量等与航空产业相关的学科资源、高水平的专家及科研资源,同我校的相关优势学科资源融合,共同开展航空技术协同创新,将逐步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智能仪器与复合材料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基地。
2018年7月15日,中俄双方共建“中原彼得堡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议在俄罗斯签署,河南省委王国生书记出席签字仪式,提出要把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航空技术科研合作平台。2018年10月27日,第十一届欧亚交通高校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中俄未来科技创新创业论坛成功举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霍金花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校长王宗敏和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副校长洛谢夫共同为中原彼得堡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同时,河南成立高校交通教育联盟,我校当选河南省高校交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
按照省教育厅的指示,进一步落实省委王国生书记讲话精神,促进我校更好的聚焦中俄在航空领域重大合作项目产出,更好地契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需要和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需求,同时进一步优化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格局,学校拟订了《河南省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多次召开由中方张彦仲院士、俄方伊戈尔·卡利亚耶夫院士和亚历山大·布加耶夫院士共同参加的科研方向对接会议,在中俄院士指导下“中原彼得堡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航空地面电源、3D编制航空部件、飞机光纤陀螺仪等研究项目迅速展开,“中原彼得堡航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成为学校倾力打造的省级研发平台。
5.产学研合作
通过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行为,充分发挥科研政策的调控作用,走协同创新之路,不断加强与中国南方航空河南分公司、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产学园合作,2018年度共签订各类科技开发与合作协议146项,合同额5824.62万元,同比增幅显著。其中100万元(含)以上的大合同19项,合同额2968.89万元,50(含)-100万元的合同25项,合同额1524.52万元。年度共完成入校科研经费5137.2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863.04万元、横向经费3124.78万元,专利成果转化经费34.7万元,入校科研经费较上年度翻一番。此外,2018年度还有省财政科研平台专项资金1563万元,中央共建资金380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50万元等其他科研经费共计2093万元。2019、2020年连续两年入校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
6.军工保密认证
我校具备相关资质。
7.学术交流
充分发挥“弘德讲坛”的学术影响力,创建属于中原工学院的学术交流品牌,为重量级的学者弘扬学术提供一个讲座交流平台,为全体师生打造一个理性与实用性共存,权威性与前沿性并重,强调思想个性,追求创新的学术平台。邀请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复明、张彦仲、张锁江、张久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Costas Soutis,乌克兰工程院院士Prykhodko Igor,郑州市政协原主席王璋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客我校弘德讲坛开展学术交流,共举办“弘德讲坛”学术讲座330余场,营造了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8.我校当选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单位
2018年,我校顺利承办河南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会议,当选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新一届理事长单位。研究会的业务范围是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为会员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接受行政管理部门委托有偿开展业务咨询、政策培训、科技评价、科研计划和成果奖励评审等工作,将进一步拓展我校在全省科技领域内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9.成立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9年1月11日,我校在龙湖校区举行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会上,校党委副书记赵水根宣读成立决定和任命通知。校长王宗敏担任研究院理事长,副校长刘洲峰为副理事长。学校聘任斯雪明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赵荣彩教授担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紫光集团副总裁兼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力、郑州威科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小波为研究院副理事长。刘洲峰副校长主持成立大会。
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下设先进计算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区块链研究中心四个科研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校成立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旨在进一步整合学校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资源,探索以学科建设为牵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军民融合四位一体的机制体制,建立学科大平台,更好地开展前沿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作为河南省首批“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七个试点单位之一,我校将按照“人才特区、政策特区、军民融合、学科牵引”的定位对研究院进行建设,赋予研究院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进学校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步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