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座 一:电催化剂缺陷化学
讲 座 人:王双印 教授
王双印,博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10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2012年先后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以玛丽居里学者身份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合作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K. Novoselov教授。
王双印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催化、材料电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超级电容器等。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 Environ. Sci., ACS Nano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6篇,SCI总引用7000余次,H-index为45。
讲 座 二:高电压高安全电解液研发及产业化
讲 座 人:陈仕谋 研究员
陈仕谋,博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获得者。2008年4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前往名古屋大学任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之后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4月入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百人计划”,2013年9月获得中科院院择优支持,2015年4月起任过程工程所介尺度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仕谋研究员主要从事离子液体结构、性质及电化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离子液体纳微结构及表界面性质调控;(2)离子液体电化学过程原位表征技术开发,微观反应机制及过程控制;(3)离子液体低温电解铝、电镀铝新工艺;(4)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新型电解液研发。目前承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企业合作研发等多项科研任务。已在J. Am. Chem. Soc., ACS Nano, Energ. Environ. Sci., Adv. Funct. Mater., Macromolecules, Chem. Commun., Nanoscal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他引1600余次,受邀为Energ. Environ. Sci.杂志撰写综述一篇。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学术报告20余次,曾获中科院院长奖、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奖、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青年创新奖等。
讲 座 三:核壳纳米结构的精确控制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讲 座 人:曹安民 研究员
曹安民,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化学所引进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工程系Prof. Gӧtz Veser处做博士后,从事与超稳定纳米结构的调控相关的课题,致力于复合纳米结构的设计及其应用性能的探讨。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做博士后,从事车用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性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应用。2012年4月入选中科院化学所“引进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加入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
曹安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表界面结构的控制及其在与能源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代表性成果发表在Nat. Mater.,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杂志上。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及成员参与了863、973等多项研究工作。
讲 座 四:聚合物光伏材料设计与性能
讲 座 人:张志国 教授
张志国,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国家优秀青年获得者。张志国教授于2004年-2009年在武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2017年在中科院化学所先后做博士后、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张志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效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表征,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创下了多项世界记录。到目前为止,张教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Energ. Environ. Sci., Nano Ener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出版专著一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讲座时间: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
讲座地点:河南省郑州市艾沐国际酒店学术报告厅(中洲大道与南三环交叉口向东200米路北)
参会人员:化学、材料、能源、航空等相关学科师生
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学习交流!
科技处 材料与化工学院 先进材料研究中心
2018年11月6日